50字范文,内容丰富有趣,生活中的好帮手!
50字范文 > 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50字

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50字

时间:2021-01-12 18:19:28

相关推荐

锦囊妙计的故事 锦囊妙计的故事50字

宋太祖赵匡胤的锦囊这么管用吗?也有失算的时候吧!

在我国历史上有三位神乎其神的人,为什么叫神乎其神?他们来无影去无踪,但是偏偏又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,让人不得不去探究说这些大神到底去哪儿了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三宗神秘的失踪案,我们先说大家最熟的,也是最有迹可循的,说秦始皇时期一位著名的方士猜到了吧“徐福”,徐福的故事之前就聊过,说他是鬼谷子的门人,对秦始皇声称,说这个海上有仙丹,有仙山,有灵药,于是,就带着3000童男童女,还有满船的宝物出海,而此后,就消失了,杳无音讯。这就是一案之一,有人说他​可能去了日本,也有人说徐福其实是卷款跑路了。当然,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因为那个时候,毕竟航海技术有限,可能就这样被海浪给吞噬了。

而更为神秘的?徐福肯定不如他传闻当中的那位老师“鬼谷子”。我们知道鬼谷子一门各个名声显赫,什么苏秦,张仪,什么孙膑、庞涓,但是这所有的人加起来,其实都敌不过鬼谷子本人,他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本儿奇书《鬼谷子》。被后人称为是“智慧禁果,旷世奇书”。这其中的锦囊妙计,我们如今可能都不能完全掌握,可是除了本书之外,他这一生可以说就是全部都是那种隐藏在云里,雾里的。就连姓名,其实也是有争议的,有人说他叫王许,也有人就说他叫王禅,相传他住在云里雾里,就云梦山中。然后《东周列国志》里说,鬼谷这个地方,就是幽深,静谧。你打眼儿看去,说这个深谷密林当中,可能根本就不太像人类能住的地方,然后书里面还讲说,鬼谷子就住在这儿,常年就在这儿,什么采药,什么修道,研究星象,占卜,还什么行军布阵,无所不能。可是,他是何时归隐的?又是何时离世的?这个就都像这个云梦山一样了,谁也不知道。

“鬼谷子”,已经是不可捉摸的了,那最后一位,更是古今几千年来的顶级偶像,谁呀,《老子》,老子出生年月不详,姓甚名谁,不详。

现在常说的是老子叫做李耳,但是其实我们连老子所处的时代也是不能完全确定的。但是就是这么一样,就这么一位神秘的人物,依旧不耽误他能够成为诸子百家的第一人。老子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,是在历史上有记载的。据说函谷关的守关人见到这个紫气东来,认为这是祥兆。第二天有一位老人就骑着青牛来了,这个老人,看起来这个满脸须发皆白,姿态从容,这个就是老子。这位守关人,其实很有眼力,他把老子给拦了下来,就说什么?说“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”就是说我知道您很厉害,我也知道您这是要归隐了,但是能不能给我留下一点儿这个您的著作。于是,老子就在函谷关外留下了短短的五千言,这五千言是什么?就是道德经。至于老子去哪儿了,没有人知道,有人猜测说因为天下大乱,他避世去的,也有人说他飞天升仙去了,还有人说他去了印度,还收了释迦牟尼当弟子,然后这挺遗憾的。

你看像鬼谷子,或者说老子这样的神仙级人物,如果能留下更多的史料,想必我们后人会摸索到更多的蛛丝马迹。那大家对于这三宗这个谜案有什么想说的吗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,我是溪仔,下期见。

智回荆州,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之106,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五回“玄德智激孙夫人”中的故事。孙权使计,以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为名,将刘备骗到东吴,要挟刘备将荆州交还给他。没想到刘备真与妹妹成婚,还相亲相爱,竟忘了荆州之事。赵云按诸葛亮锦囊妙计,谎报曹军杀向荆州,请刘备速回。刘备携孙夫人赶往荆州,一路上孙权周瑜派兵拦截追杀,按诸葛亮计谋,刘备将孙权嫁妹的真实意图告诉孙夫人,激怒她严厉斥责东吴诸将,使刘备一行安全渡江。待周瑜率兵赶到江对岸,关云长从山谷杀出,把周瑜赶回船上。就听刘备军中大喊:“周郎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兵。”周瑜听后,气急败坏,大叫一声,晕倒在船上。刘备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下,安全返回荆州。此为刘备智回荆州,诸葛亮二气周瑜的过程。湖北荆州市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,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,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由于关公在此驻防二十年左右,管理荆州地方事物,城内建有关公祠(3A级),关帝庙(3A级)等旅游风景区。荆州是三国历史发展的主轴,三国兴衰,无不跟荆州得失有关。《三国演义》120回,其中72回与荆州有关。荆州值得一游。

【三条锦囊妙计助你写出优秀的文章开头】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合适的文章开头?因为一个平平的开头,一篇原本不错的文章石沉大海?没关系,三条锦囊妙计助你写出优秀的文章。

第一条:故事引入法。爱看故事是人的天性,所以用精彩的故事给文章开头,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。

引用的故事,可是是自己的亲身经历,也可以是听来的、看到的、或者网上搜到的故事,只要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契合文章的主题,都是好故事。

举例说明:

弘丹老师介绍的一篇文章《千万不要在这5个地方玩手机》的开头是这样的:

不久前,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,一个小孩在小区荡秋千的时候,不小心摔下来,摔到了头部,当场就没了。而她的家长当时就在旁边玩手机。第二天,小区把秋千拆了,同时竖起一个醒目的牌子:“莫看手机,看好孩子。”

故事法开头的时候,要注意言简意赅,有轻重主次之分,不能啰嗦。在引用别人故事的时候,要提前征得对方的同意,毕竟,涉及到别人的隐私,避免以后发生不愉快。

第二条:对话提问法:这种方法开头,给人一种“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”的感觉。

问答法,可以是自问自答,可以是你问他答,可以是他问你答,也可以是他问她答,但是,对话要避免废话,把话说到点子上,像钩子一样,勾着读者继续往下阅读。

举例说明:

想要写关于“夫妻之间好好说话有多难”的文章,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开头,体会一下:

丈夫晚上刚进门,妻子生气地说:回来这么晚,又去干什么了?

丈夫辩解说:加班了。

妻子不屑地说:鬼才信,谁知道又会不会给我整个“师徒汇报”事件。

妻子在丈夫的沉默中,爆发了。她指着丈夫说:心虚了?到底和谁在一起?

丈夫扔下一句:爱信不信,不可理喻。然后愤怒地摔门出去了。

想不想知道“师徒汇报”是什么事件?想继续阅读吗?

第三种:场景法:创造一个场景,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,产生情绪上的共鸣。

举例说明:

关于写“孩子为什么不和父母在一个轨道上”的文章:距离老师直播上课还有5分钟,妈妈早已把课本、文具摆放好,焦急地等着还在餐桌上细嚼慢咽的孩子。在妈妈夺命式的催促中,孩子终于提着裤子从厕所出来,瞟了一眼墙上的钟表,不屑地说了一句:还没到点,瞎着急。

场景式写文章的四要素:叙述、描写、背景和引用要交替运用,使文章更有层次更立体。

标题是文章的眼睛,开头就如人的形体,在这个“以貌取人”的大背景下,画好眼睛,塑好形体,你就有了“一鸣惊人”的敲门砖。

明朝时,王璋(右都御史)告诉朱棣:“周王意欲谋反,皇上要先下手为强!”朱棣说:“那就趁着事情还没有发生,出兵征讨他!”王璋反对:“事情未曾发生,出师无名。不用出兵,我有一计,便能让皇上高枕无忧!”果不其然,王璋不费一兵一卒根除了朱棣的心头隐患。#头条文史#

王璋到底用了什么计策呢?

冯梦龙《智囊》记载,“时有搞周府将为不轨者,上欲及其未发讨之,以问璋。璋曰:‘事未有迹,讨之无名······’可不烦兵,臣请往任之”。

朱元璋以亘古未有的气魄开创了大明王朝,后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。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天下。大明的诸多分封藩地里,各藩王尊享荣华,大肆挥霍,让老百姓苦不堪言。然而在众多藩王里,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(su)却也算得上贤明、英武。

朱橚(周王)是朱元璋的第五子,他的封地在开封。因为被人举报他有谋反动机,所以有了文初一幕——朱棣和王璋商量如何化解危机?

朱棣说:“兵贵神速,等在事情没有发生时扼杀在摇篮里是最明智的!”朱棣的举动被王璋拒绝了。

王璋说:“以微臣的意见,不用出兵便能平息此次事件,只要皇上交给我来办就好!”

明成祖问王璋:“你需要多少人?”王璋回答说:“只需要三四个御史随行就可以!但是我必须有皇上的圣旨,就说派我到当地担任巡抚!”

王璋带着皇帝的圣旨当天就启程了。直到第二天黎明,王璋马不停蹄地奔赴河南开封——他也不休息,直接奔赴王府。周王看见王璋到来觉得非常惊讶。朱橚说:“你风尘仆仆前来,一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吧!”

王璋说:“有人告你谋反,所以我才脚不停歇地前来找你”。周王听罢,吓得赶紧跪下。

王璋又说:“朝廷已经命令丘元帅率兵10万前往此地,如今王府尚未有任何举动,所以我来告诉你,事情到底是否属实?”周王全家泣不成声。

王璋说:“如今之计,只有你向皇帝解释清楚了!”

周王说:“我不知道如何是好?还希望您能教我!”王璋说:“这事情简单,只要你将护卫军交出,朝廷自然不会责怪于你,皇帝也就不会怀疑你了!”

惶恐中的周王,将兵权交给了王璋。王璋在拿到周王的兵权后,火速回到京城,并将事情的原委曲折告诉了朱棣。

王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消除了隐患,并且将周王的兵符收回。朱棣为此大喜。王璋也在走出皇宫后,宣布了一道命令:“护卫军在三天之内不解散的,统统处斩!”护卫军为此很快就鸟兽作散。

此次事件,得到了圆满解决。无论如何,对于朱棣来说,这都是一件一石二鸟的事情——不仅解除了周王谋反的隐患,并且将兵权收了回来。

退一步讲,周王谋反到底是否确有其事尚不可知,但是不得不说王璋的这一举措着实令人佩服。

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,他“大逆不道”地谋反,窃取了朱允炆的江山。自己的皇位本来就非议不断。位居最高统治者的他,同样也会担忧有朝一日自己的兄弟、子嗣谋逆篡位,这是他所忌惮的。疑心,几乎是每一个皇帝的通病。

智慧如王璋,他不动声色之间就让事情平息。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
与之如出一辙的是“宋太祖杯酒释兵权”。一次朝会结束后,赵匡胤将自己的重臣留下来饮酒。席间,赵匡胤借着醉酒说:“我虽然贵为天子,但是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。还不如地方节度使过得快乐呢!”

众人皆说:“怎么会呢?我们都效忠于你!”赵匡胤说:“如果有一天你的部下将黄袍披在你的身上,就算你内心不愿意,可你能拒绝这样的荣耀吗?”

在场的人都下跪,问怎么做才能让皇帝放下戒备。赵匡胤说:“只有你们将自己手里的兵权交出来,我才能彻底放心!”众将放弃了自己的兵权,皇帝为其赏赐大量金银、财货,回到家乡颐养天年。

“杯酒释兵权”之后,宋太祖解除了自己的内心忧虑。而此举,与王璋智慧消除朱棣的隐患是如此类同。不得不为如上两位谋略家的智慧所折服。

谋略、智慧这些虚拟物,看不见,触摸不到,但它的确存在。很多时候,面对人生窘境、尴尬难题,在我们一筹莫展时,往往它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。一个人,一旦智慧傍身,便如同随身携带了“外挂”一样。

《智囊》,记录了从先秦到大明期间1238个经典的历史史事,冯梦龙择优中之优集结成册。每一个故事读来发人深省,引人深思,对应生活的各个角落,即学即用。

为人处世,即是处事。身处社会,即是身处人情世故的利益场,每个人务必学得一点智慧、谋略。唯有如此,才能不被人左右、牵着鼻子走,进可攻、退可守。

人生,要么自己用跌倒、惨败换取教训,要么以前人的经验、教训为路标,从而避开雷区和弯路。

《智囊》,中国古人的智慧宝典集萃,排忧解难的锦囊妙计,克敌制胜的处世之书。曾国藩一日三读,康熙、乾隆曾将其视为“禁书”。

不用担心看不懂,文言文,白话文均有,更有大才子冯梦龙耳目一新的独家注解,戳下【看一看】足足6本,仅仅58元!

《智囊》-正版6册

《智囊》-正版6册

端 午 话 防 疫

自古以来,端午是人们非常重视避邪攘灾的日子。

在民间,每逢端午节这天,家家户户都要在住宅门上倒挂蕲艾和菖蒲,这一习俗在神州各地尤为盛行。端午节挂蕲艾和菖蒲的习俗,自古流传至今,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哩。

相传,不知是哪千朝代,天下连续三年干旱,田地开裂,农作物颗粒无收。祸不单行,偏在此时,各地瘟疫流行,百姓困苦不堪,民不聊生,连当时的皇帝也急得团团转,派人四处寻访救治的锦囊妙计。就在端午节前夕,正好有一民间草药郎中向皇上献出一祖传秘方,说:"如今邪秽之气蔓延四方各地,须各家各户在住宅门上倒挂蕲艾和菖蒲,方可避邪,四方太平吉利。"翌日,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,皇帝下令各家各户在住宅门上悬挂蕲艾和菖蒲。因蕲艾、菖蒲发岀一种特殊的气味,可驱逐蚊蚋,消除毒气。后不久,果真年景大有好转,人丁兴旺,六畜平安。从此之后,就形成了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在住宅门上挂蕲艾、菖蒲的习俗。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
在今天,各地仍保留着端午节挂蕲艾、菖蒲的习俗,这反映人们不仅是图个吉利,还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景,即是消毒避邪,让家人平平安安度过炎夏。

品读古代有关端午诗词,也能欣赏到一幅幅与卫生防疫保健的风趣画面。

陆游的《乙卯重五诗》:″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旧俗方储药,嬴躯亦点丹。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″端午节到了,石榴花开满山村,诗人吃了两只角的棕子,高冠上插着艾草,又忙着储药,取药方,为的是这一年平安无病。忙完这些己是太阳西斜时分,家人早把酒菜备好,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。诗中的艾束作为避邪祛毒的饰物,在古代是很普遍的。

《红楼梦》里也有"蒲艾簪门,虎符系臂"的描写。古时,有一副"手执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"的 端午联,说的就更为形象了。

古人把五月看作恶月,且有九个毒日,初五是毒日之首,乃瘟疫流行毒虫滋生之时,因此要采取各种防疫措施。而艾草和菖蒲就成了防病驱邪,"攘毒避疫″的法宝。有一幅门上常贴的符诗说的很有意思:"五月五日午,天时骑艾虎。手持龙虎剑,邪魔归地府。"

从唐代李隆基写的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》的诗里可看出:"五月符天数,五音调夏钧。旧来传五日,无事不称神……″端午避邪攘灾的习俗不仅流行民间,皇宫也很盛行。

各个朝代的文人名士流传下来的诗词,都有端午防疫的描写,这里不再赘述。

古人非常重视防疫避灾,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。当下,新冠病毒肆虐全球,我国难以幸免冠魔侵害,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,全民抗疫釆取多种举措,比如宅家隔离,接种疫苗,核酸检测,佩戴口罩,勤洗手,多通风,不聚集……白衣天使逆行走险,三军将士冲锋在前,三年抗疫己取得丰硕成果。我们深信有党的英明领导,全国人民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,抗疫一定能取得胜利!

1358年,朱元璋久攻婺源不下,很是苦恼。朱升用锦囊妙计成功拿下,又进献九字真言,帮他平定天下。朱元璋问朱升:“你劳苦功高,想要什么封赏?”朱升跪倒在地:“求您让我告老还乡。”

说起朱升,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九字真言。因为正是这几个字,帮助朱元璋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韬光养晦,一举平定天下。

朱升的前半生,可以说十分的佛系。虽然出身于书香世家,但他却无心仕途,要么教书务农,要么研究编写各种书籍,直到41岁才考了个进士,封了个芝麻官。

可他又偏偏拖到52岁才赴任,在任期间,朱升深感朝廷的黑暗,干了三年就辞官还乡,继续教书。

虽然他隐身世外乡野,但世间依然有他的传说,还是吸引了朱元璋亲顾茅庐。

元朝末年,老百姓深受统治者的剥削。随着各地农民军揭竿而起,涌现出三支重要的兵力,分别是陈友谅、张士诚和朱元璋,而其中相对较弱的,就是朱元璋的义军。

1358年,朱元璋派兵进攻婺源。就在他久攻不下,十分烦恼之时,听闻此处有一位叫朱升的隐士,十分有谋略。

朱元璋虽出身贫苦,没读过什么书,可他爱才如命,立即前往拜访。

当时已59岁的朱升听闻来者是朱元璋,没有扭捏作态,而是写下一条计策放于锦囊之中交给朱元璋。

朱元璋打开锦囊,纸条上唯有“人心”二字。

他思量片刻,恍然大悟,立即下令:“破城不许妄杀。”就这样,朱元璋听从朱升的建议,善待百姓,不杀降,很快便拿下了婺州。

经过这件事,朱元璋打心眼里倾佩朱升的谋略。没过多久,他便再次亲顾茅庐,恳请朱升出山,随他一起救百姓于水火之中。

朱升见他态度真诚又心怀天下,不仅爽快地答应出山,还当即提出了九字真言: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。

原来,朱元璋虽已占据江淮富庶之地,但当时的元朝廷府仍在,陈友谅、张士诚等义军的力量也远远在他之上。

俗话说,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这时候谁敢称王称帝,不仅是元朝的首要剿灭对象,也会引来其他义军的攻击,无疑将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。

而这九字真言中的“缓”字,不仅让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独与元朝作对的压力,还帮助他韬光养晦,暗中扩大势力,为日后一举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。

此后,在朱元璋攻打处州、潘阳湖以及陈友谅、张士诚等战役中,朱升又多次献计,帮助朱元璋“留人才、借余粮、振军心”,可以说为朱元璋建国安邦立下了汗马功劳,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。

1369年,朱元璋对71岁的朱升说:“你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,想要什么封赏?”

朱升一听,扑通一下跪倒在地:“陛下,臣已年迈,什么也不想要,只求您让我告老还乡。”

朱元璋看着长跪不起的朱升,感慨道:“朕常常对别人说,爱卿乃老成贤达中的英杰。既然爱卿执意还乡,那给你儿子吧。”

朱升听罢,老泪纵横:“臣虽有一子,但只怕他有朝一日会触怒龙颜。老臣愿以一身官爵换一块免死金牌,求陛下念在君臣一场,日后放他一条生路呀!”

朱元璋听后,沉默良久,赐朱升一张免死铁券,准其告老还乡。

朱升连连叩首,又为朱元璋献上了一条良策:“择贤师,保将相,久试贤能,百姓如保赤子,此乃治国三重焉。”

只可惜,朱元璋这次并没有听取朱升的建议。在位31年,他诛杀了大批功臣宿将,就连手握“免死铁券”的朱升之子也因受诬入狱被赐死。

@兰馨怡

朱升是幸运的,他一生淡泊名利,虽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,但深知“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”的道理,急流勇退,才得以善终。

但他又是不幸的,虽深谋远虑,在告老还乡之时,为其子力争了一张免死符,却依然无法保住其性命。

真可谓一代君王心难测,伴君如伴虎;功臣迟暮,终不能如愿。#历史# #故事#

关注@兰馨怡 为你讲述更多的历史故事。

作者:浅鲟

审稿:兰馨

编辑:兰馨

武则天突感身体不适,身边侍从立刻请来御医。等御医把完脉开好药后离开后,武则天突然对身边近侍说:“你去白马寺把他给朕绑来。”

武则天让进侍去绑的人不是别人,正是她的第一个面首薛怀义。薛怀义为何会住在白马寺中,难道他是个和尚?

据史料《旧唐书》记载薛怀义长相俊美,身材高大,原本只是长安城内的普通百姓,因为被太平公主看到,就顺手送给了母后武则天。这对母女也是志趣相投,身为武则天最疼爱的女儿,太平公主非常了解母亲的喜好,在接到薛怀义这个礼物后,武则天也是乐开了花。

可她身为一国之主也不能太明目张胆地将人收入宫中,于是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,让薛怀义在白马寺出家做和尚,并授予他自由出入皇宫的权力。

这男人获得帝王喜爱,跟女人获得皇帝宠爱后的德行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因为武则天的偏爱,薛怀义也越发恃宠而骄,不仅对朝中大臣狐假虎威,还在外面沾花惹草了,并自以为是地认定武则天离不开自己,所以好几次都拒绝了武则天的诏令。因为他武则天也的确是寝食不安,忧心烦恼。

第一眼就看穿武则天心思的就是太平公主。“天下贴心人儿多的是,母亲不必生气,保重身体,天下还需要您来操持呢?”知母莫若女,听到太平公主这句话武则天也终于露出了笑容。

其实太平公主府中也早就圈养了一批年轻俊秀的面熟,个个都是美男子,丝毫不比薛怀义差,第二天她就挑选了其中的佼佼者送进了皇宫。

武则天看到这个新礼物后立刻展露笑颜,惊呼道:“好俊美的小郎君。”自此以后这位俊美男子就成为了武则天男宠中最受宠的人之一,也逐渐替代了薛怀义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。这个男宠就是张昌宗,之后他还将弟弟张易之领进宫,兄弟两人称霸了武则天的“后宫男团”。

武则天爱美男子史书上记载得也很详细,在私生活上她的确是迷于享乐,也因为对男宠张昌宗,张易之的过分偏宠,给朝廷带来了许多祸事,还误了不少的良臣。但她为江山社稷所做出的功绩确实无法磨灭的。

在她执政期间制造了一个“开元盛世”,她重用良才,实现了天下的繁荣昌盛,莫非是女儿身,武则天在史册上的威名和声誉也将会更加高。

“读史使人明智,鉴古方能知今”。中华上下数千年间,能被历史铭记获得崇高评价的帝王不少,武则天是唯一的在封建社会中突起的女性。尽管正史不承认她的皇帝称号,但她的确有着有才帝王的功绩和智慧。

都说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,通过社会的磨练获得生存的技能,经验,从而提高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。所有的技能,经验都可以通过努力和时间去学会,唯独人的智慧是不能轻易获取的,但人一旦获得了智慧,那么谁都无法偷走。

世界上99.99%的人都不是天生的天才,都没有超乎常人的智商。但智商和智慧不是对等的,智慧包含的东西更多。一部《智囊全集》写透了人生百态,写尽了帝王将相,权术谋略。这部书是冯梦龙力作,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一千多个谋略智慧故事,每一个都富含有深厚的哲理,计谋深远。

在当下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际关系,职场拼搏,以及生活状态上有诸多困扰,那么冯梦龙的《智囊》能为大家解疑答惑,让大家茅塞顿开。书中记载收录的千古名人,明君的故事,被誉为“小资治通鉴”,康熙、乾隆视其为“治国利器”,每一个故事细细品读后都能够发人深省,对应生活各个角落,即学即用。

现在将《智囊》这部国学精粹推荐给大家,大家也能从中找到克敌制胜的锦囊妙计,排忧解难的方法!白话文、文言文均有,更有冯梦龙的独家见解!

明朝的时候,有个79岁的老员外,看上了一个16岁的女子,便上门提亲,女子的母亲答应了。一年之后,女子为老员外诞下一子。但大儿子却不认弟弟,老员外怕他走后小儿子没人管,临走前留下了个锦囊妙计。

明朝永乐年间,有个叫倪太守的老员外,家有千金,是当地的大户人家,可他却只有一个妻子。到79岁的时候,妻子去世,倪太守很是孤独。

儿子见此,便对老父亲说道:“古人云,人生七十古来稀,父亲何不把家业交给我处理,你老人家享享清福。”

倪太守不太相信自己的儿子,摇了摇头,只道:“我在一天,就养你一天,帮你做好家事。等到我两腿蹬直的那天,就不管了。”

儿子听此,怏怏不乐,也只得听从父亲的安排。

这一年10月,倪太守和管家二人,到乡下收租。走到一个村口的时候,发现有个貌美的女子正在洗衣服,顿时心动。

于是他让管家在那儿等女子洗完衣服,看看是哪一家的姑娘,自己收租去了。

收完之后,管家带着他来到女子门口。倪太守拿了10两银子给了管家,道:“我很喜欢这姑娘,你去看看能不能说成亲事。”

说着,管家接过银子,敲门。开门的是个老太太,管家便跟她寒暄起来,说起了亲事。

原来,那河边洗衣的女子姓梅,才16岁,本来是个秀才的女儿。奈何秀才夫妻二人英年早逝,只留下这么个女儿,跟着外婆住,还没有婚约。

外婆见是倪家人,且倪太守之妻已经逝去,小姑娘过去,也不会受什么委屈,于是就拿了管家的银子,同意了这门亲事。

新婚当天,倪太守心如少年时那般慌乱,梅姑娘则偷偷垂泪。

嫁过去后,全家欢喜,只有倪太守的儿子暗地里,和媳妇二人偷偷议论父亲的不是,表面却是和和气气,对梅氏很是尊敬。

背后讨论父亲,倪太守怎可不知。自己自幼清贫,到打下如今的家业,可不是糊涂之人。只是倪太守也装作不知,日子就这么过下去。

岁月如梭,很快一年过去,梅氏为倪太守诞下一子,取名倪继述。

全家欢乐之时,唯有儿子背后说道:“80岁了,还能有儿子,我不信这是父亲之子,断然不认。”

没想到,这话被一烧水的下人听到,告诉了倪太守,倪太守也装作不知,内心盘算着:“这大儿子倪继善可不是什么善人,他日老夫走后,这小儿子可如何是好。”

好在这倪太守身体挺好,好几年过去,家里还是和平的。

可到了85岁那年,倪太守有天突然绊倒,一病不起。他自知自己是不久了,于是就叫来大儿子,给了他家里账目,把家财都给了他。

说道:“继善啊,为父看你也已经成熟,这家业就交给你了。你弟弟还小,梅氏也才二十来岁,未必能管得了家业。我走后,你要好好供养他们二人,让继善读书,为他娶妻,分他良田60亩,让他免于劳苦即可,其余的都给你了。”

倪继善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家财,自是满口答应。

待大儿子出去之后,倪太守叫来梅氏,给了她一幅画,道:“这画你收好,他日若继善不给你们母子俩房子,你就拿着这个去见县令大人,他会为你们处分的。”

梅氏接过画,泪眼朦胧。倪太守接着道:“继善绝非善类,若是把这家业平分,我料你母子二人无法存活。这画不要给别人看,收好。”

说着说着,倪太守就猝然离世了。

大儿子闻讯,甚是欢喜,高高兴兴地把父亲的后事给办完了,然后就把梅氏母子安排到柴房去生活,还把梅氏屋里的柜子掀了个底朝天,生怕父亲留什么好东西在屋里。

梅氏见此,也无多言。此后继善常常劝说梅氏,另嫁他人,可梅氏就是不从,只得就此罢了。虽说继善非善类,可梅氏别无二语,他也就没把这母子放在心上。

光阴似箭,很快倪继述已经15岁了。母亲见他穿得不好,便让他去找哥哥要身好衣裳,没想到倪继善连一件衣服都不给,还把弟弟打了一顿。

梅氏甚是心疼,母子俩呜呜咽咽。

倪继善见了心烦,便把宗亲都叫来,给母子二人分了家业,把家里那不好种的58亩地,以旧屋3间,分给了二人,族人并无二话。

梅氏母子二人搬出了倪家,来到了山脚下的破屋,生活大不如前。先前虽受气,可也是个大户人家,吃喝不愁。

如今分了家业,倪继述年纪尚幼,母子俩的日子更苦了。倪继述便问母亲,为何父亲当年那么偏心,把家业都分给了哥哥。

梅氏这才道出当年实情,拿着画找到了县令。

县令见了画,研究了一天一夜,发现倪太守原来在画中,暗语说自己埋了3缸银子在旧屋中,可给梅氏母子二人受用。

县令大喜,当即带人去梅氏母子所住的屋子,挖了院子,果真挖出了3缸银子。于是他把另外两缸拿回去,给梅氏母子留了一缸。

继善听说这事后,也没什么办法,后悔不迭。

而梅氏母子得了银子后,置了良田好屋,生活过得甚是富足。

@小北说书

故事名为《滕大尹断家私》,改编自《喻世明言》。

故事里兄弟不和,自是外人得了好处啊。

古人云,兄爱而友,弟敬而顺,家和才能万事兴。

--赞后关注,篇篇好看。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